杭州市余杭區。譚琴 供圖
中新網杭州4月22日電(記者 王逸飛)繼良渚論壇之后,良渚再迎全球性文化盛會。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將在杭州余杭良渚舉行,來自國內外的70余位博物館館長、文化遺產領域權威專家等出席活動。
以全球對話推動專業領域的交流、合作,是本次論壇的看點所在。而在此之外,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遺址的所在地,余杭為論壇提供獨特文化背景的同時,自身也有諸多“東道主看點”,可為文化交流互鑒提供更多思考視角。
看點之一,在文化保護傳承創新。
文化保護傳承是全球責任。良渚遺址及由此衍生的良渚文化是中國的文化“金名片”,在賡續文脈方面,余杭在多個維度走出著創新路徑。
圍繞遺址保護,在杭州開創“專職機構+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數字賦能”的大遺址保護管理“文物特區”模式基礎上,余杭將良渚新城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良渚遺址保護,以“建新城保古城”創新機制破解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
聚焦科技賦能,在位于余杭的良渚博物院,參觀者戴上AR眼鏡,走到不同藏品前,眼前便會看到相應空間視頻介紹,伸出右手,展品還能“躺”在手心,可以拿近、放大;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通過“空間規劃管控+網格雙重監管+平臺監測預警”模式強化大遺址綜合保護,初步實現全天候動態化遺址保護閉環……
推動文化傳承,良渚博物院近年以展覽形式,持續推動良渚文明與中國不同區域文明的交流聯系,如舉辦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動和紅山·良渚與中華文明主題展覽等。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表示,“良渚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源’,那它的‘流’是什么樣的,它和之后的中華文明究竟有何關系?我們希望用可觸可感的形式讓民眾知道,良渚和今天有著密切的聯系。”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譚琴 供圖看點之二,在文化帶動區域發展。
兩天前,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正式發布,共包括良渚客廳建設工程、安溪古鎮產業提升工程等1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68.9億元。
此前,余杭的北部、西部大部分地區,因受到文保、環保、農保等因素制約,與余杭城區相比發展相對滯后。2022年底,以推動全域協調發展為考量之一,余杭借鑒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以“廊道式”發展理念開始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其以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為核心,將2000多年的運河文化、1000多年的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杭州國家版本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良渚博物院三大文化地標,以及玉湖公園等重要資源串珠成鏈。
2023年,當地以“項目為王”理念啟動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建設,如今其中的良渚藝創綜合體、徑山茶文化公園樣板段夢山徑已開門迎客,讓民眾看到大走廊帶來的真切變化,良渚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程帶動當地村莊進一步實現“村美民富”……此次,覆蓋文物保護、文化產業、文旅項目以及民生福祉等領域的二期“十大工程”的推出,不僅令良渚文化大走廊加速實景化,也為余杭以文化促共富的探索凝聚起更高期待值。
看點之三,在文化滋養城市氣質。
如何將歷史層面的文化底蘊轉化為現實層面的文化自信、城市氣質,是各地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必答題。在前述做好良渚文化IP的基礎上,余杭也在文化產業、城市建設層面發力,讓文化成為城市發展新動能。
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余杭堅持“文化+科技”,以數字文化產業為主導,通過發布“文化+”產業政策20條,出臺全國首個區縣級2億元微短劇發展基金,落地中國(良渚)數字文化社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創作運營中心等文創平臺,推動文化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去年,余杭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918.2億元。其規上文化企業營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杭州的比重均超過55%,貢獻了杭州的“半壁江山”。
城市建設層面,作為“浙江經濟第一區”、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余杭,當下正打造總面積17.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其由國際數字商務區、智慧科創總部區、創智金融集匯區、藝術文化商業區、國際濱水活力區及文旅悅享消費區六大區域組成,其中后三者都與文化氣質密切相關。在這里,余杭將最核心地段留予文化——通過杭州未來國際演藝中心、余杭國際體育中心、余杭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化新地標的布局,推動文化成為市民的“生活日常”。
未來三天,各國(地區)文博專家因文化走進余杭,亦將以此為窗進一步感知中國文化發展新貌。對余杭而言,在不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同時,其未來如何續寫好高質量發展“文化篇”,料將引得更多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