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省非公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58%,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3.2%,產業聚集和升級加速;前5個月,我省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13%,增速位居全國各省市第7位,西部第4位,位居全國增速“第一方陣”,成為工業穩增長的重要支撐……
7月24日,省中小企業局公布的一組數據凸顯了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大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陜西民營經濟已然占據半壁江山。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的新常態下,快速增長的民營經濟已成為我省經濟追趕超越的新動力。
環境優化 民營經濟全面提速
民營經濟的繁榮離不開一流的發展環境。從降低準入門檻到簡政放權,從金融改革到鼓勵創新,我省在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釋放民間活力上濃墨重彩,全省民營經濟呈現“井噴”式發展,“創客”隊伍成倍擴容,新企業大幅增加:
據省工商局統計,上半年,我省新登記市場主體突破18萬戶,平均每月新增市場主體3萬多戶,其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數量增長迅速,吸納就業能力強勁。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私營企業4.2萬戶,占新增企業類市場主體的95.2%,同比增長12.3%;新增個體工商戶13.99萬戶,同比增長47.9%。全省新登記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吸納就業人員38萬,同比增長8%。一大批骨干民營企業逐漸成長為我省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中堅力量,在推動全省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從編制、審批、財政出發管住政府活動,再到全面清理和層層下放政府權力,由源頭到末梢的改革,正逐漸讓“體太胖、手太長、閑不住”的千手觀音式政府成為過去。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點燃了草根創業激情,讓營商環境更優;相繼而來的投融資改革,稅收、流通體制等領域改革,更是進一步打開了新興產業發展閘門,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市場多了信心、加了動力……民間投資創業的潛力進一步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不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起云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雙創支撐 “草根經濟”活力迸發
我省民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創新創業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勢。
“創客、雙引擎、互聯網+”等不僅成了今年創業領域中的熱詞,也成為我省創業發展的新方向。
“過去,我們的創業人群以下崗失業人員為主,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餐飲服務、生產加工及種植、養殖等傳統產業。而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加入,創業也開始向信息化、新技術、新興服務業轉變。”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民營經濟正在向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創業要有科技范兒”,西安交大黨委副書記宮輝如是說,他們學生的創業,始終是和科技研發、技術進步結合在一起的,大多數學生都具有獨有技術。據統計,目前,該校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項目達30余個。
經濟新常態下,大力開展創業、創新的意義不僅在于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同時更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
去年,我省創業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據統計,在我省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排名全省第一的山陽縣,農民工回鄉創辦的實體規模和經濟總量超過了當地招商引資數倍,占到當地民營經濟總量的30%以上,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生力軍。
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一方面,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保就業的主力軍,在惠民生、保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民營經濟吸引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廣泛參與到產、供、銷的“產業鏈”中,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推進了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