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有良賈書章
初冬時節,天氣陰冷。在柞水縣營盤鎮,我們一路走一路看。秦嶺深處的營盤鎮,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昔日貧窮落后的龍潭溝,水泥路像一條巨龍盤繞在大山的懷抱,被群眾親切地稱贊為致富路。
沿著新修通的水泥路而上,山回水繞,一大片新建起來的香菇大棚忽然出現在我們面前。藍色屋頂的烘烤房和裝袋房,黑色塑料網遮蓋的一排排香菇大棚,在這個昔日沒有人煙的山溝里顯得格外搶眼。
還沒走進大棚,就聞到了用酒精滅菌的嗆人味兒。大棚里,香菇種植技術師傅正在指導30多名男女勞力在加工袋料香菇。人們排成隊,有的揮動專用的扎眼錘給袋料扎眼,有的忙著跟在身后給袋料里點種香菇菌種,每點種完一排菌種袋,負責給菌袋覆膜的師傅就熟練地給菌種袋覆蓋上塑料薄膜。
據龍潭溝村干部介紹,龍潭村有432戶1091人,人均耕地不到1畝地,且土地瘠薄。村里人大多數外出打工,土地大多閑置、荒蕪。為了發展產業帶動鄉親們富起來,多年做生意的王全明和兩個好友投資120萬元,在這個名叫沙溝的秦嶺頭上租用村民土地80多畝,創辦了盛禾生態種植園。現已建起標準化塑料大棚54個,并配置了冷庫、儲藏室、烘干爐等,占地54畝。
為了保證技術,王全明從寧陜縣江口鎮請來香菇種植師傅,指導香菇種植。從香菇裝袋、打孔、點種、覆膜、消毒、蒸料滅菌,到上蜜環菌,師傅都堅守在現場。有了生態產業基地,村里的男女勞力也有了就業機會。村民宋同禮61歲,他家6口人,原來沒有收入。自生態產業園開工建設以來,一直在園里務工。他干活能吃苦有熱心,深得老板和群眾信任,在園里常年務工,年收入2萬多元。打工的周東云等3個婦女來自豐北河土橋村,負責給袋料點種、滅菌,有什么活干什么活,生態園管吃住,她們在園里打工,也有了自己的收入。
王全明說:“園里忙時每天要上勞力30多人,平時也需要10多人干活,讓村里人在家門口打工,有了收入,基本生活沒啥問題。”
為了給明年夏季準備好菌料,他們園里今年從漢中購買鋸末630多噸,現在已新加工菌種8萬多袋,到明年6月即可出菇。反季節香菇鮮菇每公斤可賣到10元。
龍潭村沙溝位于秦嶺頭上,西北與長安、藍田縣接壤,海拔1400多米,晝夜溫差大,氣候適宜香菇生長。為了給生態種植園創造便利條件,柞水縣扶貧局投資27萬元修通了一條長1500米、寬4米的進溝水泥路,為生態種植園提供了交通便利。縣科技局投資2萬多元,解決了香菇產業用水問題。據介紹,到明年,生態園可解決本地群眾60多人就近就業,年收入可達6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