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來到商南縣試馬鎮郭埡村,只見村西頭的二級汽車客運站主體已完工,正在修建綠化帶;向南,一壟壟青翠的茶樹在田野里鋪展開去,七八個農民正在茶樹根部填埋黑色的有機肥。“村里今年新建了2600畝白茶,現在一共有茶園4800畝,最近又流轉了土地360畝,準備栽茶樹。”茶園邊,郭埡村主任董光瑞向筆者介紹。
“全村有貧困戶121戶,70戶與茶葉產業有關,有的有自己的茶園,有的長年在茶園務工,有的把地租給了茶葉企業”,郭埡村支部書記張興山說:“村里還有5家農業公司,也吸引了部分貧困戶在里面打工。目前已有9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據了解,郭埡村是商南縣“雙包雙促”精準扶貧中依托園區承載、龍頭帶動模式發展產業、實現脫貧的典型村。
對癥下藥打通“中梗阻”
去年,“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啟動后,根據本輪扶貧“啃硬骨頭”的實際,商南縣組建了164個工作隊深入全縣54797戶農戶家里開展調查摸底,測算每戶的收入,嚴格程序精準確定了貧困對象。該縣縣委、縣政府研判分析出缺資金、缺技術、缺致富“領頭雁”三大致貧“中梗阻”問題,精準施策,對癥下藥,逐一破解。
針對貧困戶發展產業缺資金難題,該縣設立了3000萬元專項基金,按每戶不超過5萬元、一貼3年的標準,對有發展能力、符合產業政策的貧困戶貸款進行全額貼息補助。截至目前,已有2743戶貧困戶爭取到這種貸款,貸款總額13529.85萬元,財政貼息972萬元。同時,積極整合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涉農產業發展等項目資金,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貧困村發展。
針對貧困戶缺技術問題,該縣提出了“每個貧困戶至少一人熟練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人”的目標,整合就業、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資源,組織農業實用技術專家到貧困村開展輪流培訓。依托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加大對貧困戶的培訓力度。目前,已培訓農民6000人次,2400名貧困人口借此走上致富之路。
針對缺致富“領頭雁”問題,該縣下派了154名“第一書記”,由他們負責整改薄弱班子,鞏固加強村級黨組織。
“過去村上班子不穩定,許多事情解決不了,群眾上訪多,對我們前來扶貧不冷不熱。”這是包扶過風樓鎮小栗園村的該縣總工會干部李五一最初的感受。擔任該村“第一書記”后,他帶頭認真調研村情民意,根據輕重緩急帶著村干部班子,先后給村里修建了文化廣場、通組水泥路,安裝了168盞太陽能路燈,用辦理的一件件實事重新樹立起村級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之后,又幫扶村里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在下派“第一書記”的基礎上,今年4月份開始,商南縣創新開展了以“干部實包樹標兵、單位實干樹典型、企業實幫樹示范”為主要內容的“三實三樹”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包扶單位、包扶個人“下深水”包扶的熱情,又充分調動神州實業、益華絨繡、鴻偉實業等20多家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投入資金、技術、項目等幫助貧困農民,為“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匯聚了更多資源、凝聚了更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