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模式拓寬“致富路”
12月10日,筆者在金絲峽鎮江西溝村大石關組標準化山羊養殖場看到,4棟圈舍整齊排列,2棟投用。去年,該村在包扶部門的幫助下成立了利農畜禽專業合作社,投入100多萬元修建了這個養殖場,規劃存欄1300只,今年7月投用,目前存欄布爾山羊250只。
“養殖場吸納了13戶貧困戶,他們以勞力、資金等入股。年底計劃賣掉四五十只,按目前較低的市場價,預計每戶能收入8000至10000元。”村支部書記趙鋒算了一下賬。除了入股的,合作社還帶動另5戶貧困戶成為山羊散養戶。
江西溝村采取的這種由合作社牽頭、貧困戶入股分紅模式是商南縣“雙包雙促”精準扶貧中推行的“五大模式”之一。為保證貧困戶脫貧有路子、有產業,該縣積極創新,大力推行五大模式。
園區承載模式。推廣“園區+企業+貧困戶”模式,將“雙包雙促”與縣鎮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建設結合,政府負責建基礎、抓招商,企業負責抓投資、搞經營,幫扶貧困戶脫貧。目前,已有1164戶貧困戶在縣內企業就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入股分紅模式。推廣“公司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林地出租等方式入股經營。共有1927戶貧困戶通過這種模式實現脫貧。
龍頭帶動模式。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引導企業把部分生產線、生產環節化整為零,在貧困村建加工點。該模式已吸納2800余名貧困勞力,年戶均增收9000元以上。
景區輻射模式。推廣“品牌+公司+協會+貧困戶”模式,成立旅游服務公司和農家樂協會,引導貧困戶主體投資向旅游傾斜,開發旅游產品,興辦三產服務。目前,貧困戶開辦農家樂328戶、旅游服務點43個,戶年均收入5萬元。
干群互助模式。推廣“包扶單位+包扶干部+貧困戶+產業戶”模式,由包扶單位和村民共同籌措啟動資金,以村為單位成立勞務公司和合作社,包扶干部提供信息,產業戶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營銷,貧困戶從事養殖種植。目前,成立勞務公司5個,吸納貧困群眾1100人;成立合作社122個,2610戶群眾加入,戶均增收900元以上。
實踐證明,五大模式關照了不同條件的貧困戶,為他們鋪平了“致富路”,成為商南縣精準扶貧的一大亮點。
產業增收摘掉“貧困帽”
“富起來是關鍵。”為了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商南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思路,結合貧困村資源和產業基礎,確定了“因地制宜、因戶定項”、“宜工則工、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思路,為每一戶貧困戶選定市場前景好、投資風險小、切實可行的產業項目。其中,短期項目以勞務輸出、食用菌栽培為主,中期項目主要發展生豬、肉雞、梅花鹿、土蜂、水產等養殖,油用牡丹、中藥材種植等,長期項目以發展農家樂,栽植茶葉、油茶、核桃、速生楊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