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的生態景致背后,是商洛萬眾一心、堅韌不拔的氣概
300多天清新的空氣,300多天湛藍的天空……它既是陜西“十二五”期間,生態環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一個縮影,更是商洛人多年來“顧大家,舍小家”,萬眾一心,持之以恒,傾注心血的結晶。
在談及陜西省環保廳新年第一天公布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的感受時,劉福明說:“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務必政策到位、落實到位。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因此,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習總書記在國內環境保護方面,會反復講到的內容。
“商洛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環境狀態,與‘商洛決策層’在認知上的高度統一是分不開的。多年來,整個商洛,政令通暢,獎罰分明,措施和責任無縫隙對接……每年,市委、市政府僅就‘環境保護’所召開的各類會議,就不下10場(次),發文件數在40份—50份之上。”
在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從廳長到各個處(室),對商洛的工作非常肯定和支持,認為商洛的環境保護工作“有亮點”、“有創新”,“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了不少可貴的經驗”,許多領域和硬指標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丹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機制經驗省環保廳連續兩年發文在陜南和全省推廣。
2013年8月,商洛經過縝密的布局和更加嚴謹的規劃后,召開了“商洛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動員大會。本次大會在商洛的歷史上堪稱“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動員大會。劉福明說:“此次《行動計劃》將商洛環保事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商洛的環境保護工作也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隨便瀏覽一下商洛市環保局在給市委、市政府的匯報材料,你就能從中發現2015年商洛市環境保護工作,在全省呈現許多“第一”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