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商洛訊(記者 劉婷)洛南縣靈口鎮焦村的道路旁,五六個工人正在給香菇菌袋刺孔,不遠處的香菇大棚錯落有致,四五個工人正在鋪大棚過道。
在洛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里,村民李來群叮嚀邵會嬋:“香菇菌袋刺孔一定要講究技術含量,如果菌袋比較干的話,刺50個孔就可以了,如果菌袋比較濕,就要刺60個孔。”說起在香菇基地干活的收入,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紛紛說,我們在家閑著也沒有事情,因為有老人孩子,出不了遠門去打工,在這里幫忙點種、刺孔、消毒,每天能掙七八十塊錢,家里的日常開銷都不用愁了。
張小海是河南西峽人,來這里已經三年了,專門負責菌袋裝袋。他們團隊5個人,每天裝5000多袋,每人能掙快200元錢。他告訴記者:“我干香菇菌料裝袋十幾年了,我們是當地村民專門從河南請過來的,因為動作嫻熟,效率比較高,5個人一天能裝5000多袋,當地群眾5個人一天只能裝3000多袋。”
洛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會鋒在一旁介紹說:“我從2014年開始注冊公司發展食用菌,2015年正式投產,當年發展香菇30萬袋。當時的香菇價錢是鮮香菇5元一斤,干香菇25元錢一斤,全部銷往西安、鄭州、富平等地,收入達到200多萬元,純利潤80多萬元。去年,雖然生產規模沒變,但是因為有經驗了,出菇率提高,產值比較大,每個菌袋的純利潤達到3元錢,毛利潤270多萬元,純利潤達100多萬元。”
在幾個大棚中間,七八個工人正在將制作好的菌袋裝車,村民楊春娥說:“這是合作社按照精準扶貧政策,跟上寺店村東風食用菌合作社合作,為他們加工好的菌袋,這些菌袋拿回去簡單處理后就可以出菇了,東風合作社的社員只需要掌握好大棚的溫度、濕度,直接采摘香菇就行了。”為了貧困戶脫貧增收,洛育合作社積極發揮對內聯合、對外輻射的設想,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為社員、產業戶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采購生產資料等服務。堅持“規模化布局、工業化生產、標準化栽植、信息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生態化循環、持續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采取“合作社+基地+社員+農戶”的生產模式。集生產、加工冷儲、銷售為一體,全面提高服務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帶動洛南縣食用菌、藥用菌產業實現提質轉型發展。
李會鋒說:“這幾年,由于整體市場下滑,香菇價格出現波動,但是發展產業不能盲目,一定要掌握技術穩步發展,不能看價格漲了就擴大生產,價格跌了就減產,要隨時查閱網上信息,了解出口訊息,掌握市場動態,打持久戰才能走上致富路。”目前,經過兩次擴建提升,洛育合作社已經發展種植基地210畝,建成標準大棚305座,并完善了水、電、路、冷庫等生產配套設施。帶動周邊貧困戶、產業戶600多戶,種植袋料食用菌150多萬袋,種植中藥材300多畝,預計輻射帶動產值達2000多萬元。
他說,今后,洛育合作社將繼續走“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利用已經有的規模優勢、人才優勢,計劃引進工業化制菌生產線,大力推廣香菇標準化生產技術,并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制作食用菌小食品、香菇醬等深加工產品,改變當地食用菌產業“有產品無商品”的歷史,真正發揮促進農戶增收的作用,確保貧困戶早日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