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底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到今年8月初的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中國演藝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政策“風暴”。以往依靠政府財政資金舉辦的各類節慶晚會、大型演出數量銳減。這項受到群眾歡迎和稱贊的政策對于我國演藝市場和文藝院團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它們是如何應對的?我國演藝事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何在?演出高票價和明星高收入問題如何解決?大劇場和小劇場是多還是少?……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從即日起,將刊發連續報道,聚焦演藝市場,敬請關注。
——編者
演藝市場受到政策影響
短期有影響,長期是機遇
“星期一簽訂的演出合同,星期二就告訴我們取消了。”今年8月初,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東方演出院線有限公司剛和南方某地政府簽訂了花博會開幕式演出合同,但正好趕上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于是合同取消了。總經理宋炳福說:“從八項規定到近期的五部委聯合發文,政策對演出商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
據介紹,今年初東方演出院線原定在人民大會堂舉辦5場演出,場地費都交了,但最終減少為3場。“有的是簽完合同了,有的已經付完款了,有的正在談判當中,最后都取消了。”宋炳福說,自春節以來公司退掉了10多場演出。
與中央院團一樣,地方文藝院團也感受到了政策的影響。安徽演藝集團2012年共演出2493場、演出收入4637.1萬元。但從2012年第四季度開始到今年上半年,與往年同期相比,演出場次下降了約30%。“突然之間,政府訂單和企業訂單都消失了。”董事長張居淮說,截至今年8月,集團尚未接到過來自本省或外地政府的演出訂單。
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有限公司在“八項規定”出臺后的春節期間,演出場次下降了近2/3,主要是國企的演出訂單紛紛取消。董事長趙德平說,原來國有企業的錢比較好掙,現在國企不敢再去搞企業年會、慶典之類的活動,公司已把營銷重點放在了民營企業上。
目前我國演藝市場大體由商業性演出、節慶演出(政府資金為主)、企業包場演出(企業年會、慶典)、公共文化服務演出(政府采購為主)等幾部分組成。在不同類型和性質的文藝院團里,商業性演出和政府采購的演出比例各不相同,但相對而言,政府采購的演出在國有文藝院團的整體演出中比例較大。如今,政府訂單和企業訂單大幅下降,文藝院團的生產經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沖擊。中國演藝聯盟秘書長、中華演出網CEO田志輝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估計,目前演出市場整體下降三成。
不過,據記者調查,不是所有演出都受到影響。安徽演藝集團下屬安徽省雜技團就實現了逆勢上升,截至今年9月,該團已完成全年任務的130%。張居淮說,這主要得益于雜技團在都江堰市的駐點演出,今年已演了200多場;雜技團的另一支隊伍目前正在德國巡演,新創的《美麗的夢》在漢堡、漢諾威、柏林等地已演出2個多月。張居淮說,在各類演出中,歌舞類演出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音樂會和話劇,戲曲類演出原本就不熱,受政策影響較小,相對平穩。
在度過了春節演出季后,大廠評劇歌舞團的演出場次逐漸增加,到6月份總收入已比去年同期多出了100萬元。趙德平說:“一是我們船小好調頭,及時調整了經營策略,二是我們團走市場走得比較早,底子好。”
云南演藝集團總經理鄧胤說,云南演藝市場情況特殊,受政策的影響較小。云南是旅游大省,云南演藝集團以旅游演出為主,在柬埔寨駐點演出的《吳哥的微笑》、在騰沖駐點演出的《夢幻騰沖》等節目頗受游客歡迎,幾乎天天演,上座率在70%以上。政府采購的“三下鄉”、文化大篷車等文化惠民演出只占集團總演出場次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