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來,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其中許多經典作品已屹立于世 界影視之林。作為戰爭題材的一種,抗戰題材電視劇在我國熒屏上一直久播不衰。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慘痛記憶和悲壯之舉,更是一筆 文學、影視創作的寶貴資源,將中華民族這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認真創作出尊重歷史事件、尊重歷史人物的電視劇精品,是影視藝術家們 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云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到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斗古城》《敵后武工隊》《小兵 張嘎》等,這些作品已成為鐫刻在中國觀眾心中不朽的電影藝術經典。鑒于當前國際復雜動蕩的形勢和曲折微妙的中日關系,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更有其現實和歷史 意義。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歷史的、美學的框架下更有效地開采這一題材,真正將之轉化為受觀眾歡迎和喜愛的優秀藝術作品,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有價值的審美和 有意義的思想。
風向的轉變
近年來,抗戰題材電視劇出現了一些為觀眾歡迎和稱道的作品,如《亮劍》《歷史的天空》《敵后武工隊》《血色湘西》《八路軍》《我的兄弟叫順溜》 《雪豹》《刀鋒1937》《橋隆飆》等。這批作品在題材開掘上完成了從單一的以農村為主要抗日戰場、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為主體的游擊戰爭描寫轉 向國共合作聯手抗戰乃至全民族共同抗戰的書寫轉型,從不同視角反映了全國人民在抗擊日寇斗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機智、頑強和犧牲,謳歌了可貴的民族精神, 激發了國人的愛國熱情。但吊詭的是,隨后播出的以《抗日奇俠》為代表的抗戰雷劇,卻出現了手撕鬼子、手榴彈炸落鬼子飛機、用比子彈還飛得快的繡花針殺敵等 嚴重脫離事實的橋段,戲說、解構、顛覆之風甚囂塵上,神化我方、弱化敵方的創作模式愈演愈烈。這些“幫會傳奇化、英雄超人化、日軍愚笨化”的抗戰神劇,將 一場民族劫難看成一出險象環生的游戲,忽視了抗戰的艱辛,看不到一個民族被侵略、被蹂躪、被迫反抗的悲壯,更無法理解和銘記無數先烈慘烈的犧牲。
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一些抗戰劇卻將抗日的歷史簡化為一種故事背景,把正義與邪惡、侵略與反侵略的較量悄悄置換成武俠劇、 偶像劇、娛樂喜劇、荒唐鬧劇,使抗戰劇成為了一個無人監管的“富礦”,什么人都可以以任何方式肆無忌憚地瘋狂開采。長此以往,必然損害這一題材的歷史蘊涵 和藝術價值。經過反思與調整,2014年的熒屏開始轉變風向,推出了一批嚴肅表現中國軍民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這些作品直面慘烈歷史,重塑御侮英雄,致 力于拓展抗戰題材電視劇的新境界。很多作品尊重歷史,視野開闊,視角多元,特色各具,其表現與效果有著諸多值得總結和肯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