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理性的回歸
抗戰題材電視劇是中華民族那段難忘苦痛歷史的藝術再現或表現。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惟一一次抵御外侮并取得勝利的反侵略戰 爭,而電視藝術是這場艱難和勝利之戰重要的記錄者和謳歌者之一。有著《十九路軍抗日戰史》《上海抗戰》《上海浩劫記》《暴日禍滬記》《十九路軍血戰史》 《淞滬抗日將士追悼會》等系列表現抗戰的紀錄片以及《上海之戰》《共赴國難》《八百壯士》《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苦菜花》等抗日影視傳統的影像藝 術,為我們現在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2014年抗戰劇創作整體而論,主創者們認真吸取歷史上和前段時間出現的不足與教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冷靜觀察下來,問題依舊不少,模式 化的創作仍未能遏制,熱衷于傳奇色彩的渲染,缺少抗日民族英雄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是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不少抗戰題材劇熱衷于表現草莽英雄、江湖浪 子、魯莽土匪,將他們作為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加以謳歌,特別是對一些抗日英雄的內心開掘、人性書寫,往往找不到其動機的合理性、必然性,卻在偶然性、隨機 性上大做文章;有些作品為了給劇作增加看點,不惜反復使用“英雄+美女”、多個女人爭搶一個英雄,或多個男人追逐一個女人,爭風吃醋,打情罵俏的橋段等 等。深入考察這些問題,筆者以為與創作人員忽視歷史真實、無視人物個性塑造、文化底蘊和審美取向的偏離有關。
抗戰題材電視劇既是反映歷史生活的產物,又是超越歷史生活的美學創造。作為中國歷史、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共通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的 特殊藝術形式,抗戰題材電視劇要在今后的創作實踐中實現新的突破與飛躍,就不應也不能無視歷史、虛無歷史、解構歷史。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 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基于歷史真實的審美創造,即以歷史的、美學的觀點重構戰爭敘事;要對抗戰劇既有的創作格式、想象畛域和審 美邊界,進行持續不斷的突破,使之進入藝術創造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