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分別在學校網站發布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這是教育部首次組織編制和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針對這份報告,記者采訪了多位關注教育改革領域的專家和一家非官方學術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專家表示,報告的發布,是一種進步,但也提出了一些問題:雖然各部屬高校報告中均有備受關注的“就業率”數據,但存在就業率統計口徑和截止時間不一的、少數高校使用第三方數據,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紹數據來源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試圖與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取得聯系,但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未得到教育部的回復。
就業質量報告是衡量高校人才成效主要目標
去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了《關于編制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屬高校應在今年2月底前率先完成本校首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編制發布工作。
這次各直屬高校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主要內容包括,2013屆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情況、主要特點、相關分析、發展趨勢等。部分高校還結合實際和學校特色發布了分層次、分學科、分院系、分專業、分地域的就業狀況,以及就業狀況對學校招生、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影響評價,并從就業狀況、勞動報酬、就業滿意度等維度構建了畢業生就業質量指標體系。
截止3月7日,75所直屬高校全部發布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雖有的高校比預期晚交“作業”,但終歸是進步。
去年年底,教育部相關文件指出,編制和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是高校信息公開的重要內容,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抓手和舉措,對進一步完善就業狀況反饋機制,引導高校調整專業結構、創新培養模式、強化以生為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接受社會監督具有重要意義。
南開大學副教授,中國網絡影響力課題組副組長陳鵬指出,對大學來說,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以社會需求為主要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一種主要方向。那么,就業、就業質量就是衡量高校為社會培養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標。
“去年以來,教育部逐步轉變了對高校的監管方式,在就業信息公開方面形成了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格局。”陳鵬說,這一方面說明教育部一方面積極充實大學獨立辦學的自主權,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轉變職能、擔當職責的表現。合理引導、社會對接,教育部在監督高校履行就業質量信息公開職責過程中的角色已發生調整,轉變為督促信息及時公開,強化信息的準確性、客觀性。
對此,陳鵬判斷指出,這種引導勢必增加高校就業透明度,形成需求對接機制的社會自發建構。提升質量、用好資源,教育部這次以就業為抓手,讓學校的教育資源通過就業這個杠桿與市場直接對接,會充分調動高校在社會壓力下進一步自主合理配置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專業性。
“應該肯定是的教育部能夠首次公布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是一個進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說,這75所全國重點院校是是一個試點。
就業質量報告該由誰來評價?專家:應使用第三方數據
教育部在《關于編制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中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評價”,但75所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僅有11所部屬高校使用了第三方評價的數據。記者隨機查閱了幾所學校的報告,數據和評價多來自學校方面。隨后,記者致電了報告中提到的高校中在京的兩所高校的宣傳部門,他們表示,學校的就業質量報告都是通過自己院系上報的數據,由學校分析做出的。至于為何不采用第三方評價?兩所高校教育部門工作人員都表示目前是這樣規定的,以后是否使用,他們也不清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專家分析指出,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紹數據來源,甚至有高校在年報中引用未經查證、來自網絡博客上自稱為專業第三方薪資排行榜的數據。
南開大學副教授陳鵬坦言,目前南開大學主要是根據各院系報上來的情況,學校進行統計、分析、發布。“據我了解,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的自我統計的方式統計就業質量的。雖然有一些高校采用了第三方評價,但也多是根據各院系上報的情況進行分析的,與歐美許多高校相比,我國第三方評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
由高校自己分析評價的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可信度是否夠高呢?
“學校是教育部門的下屬,在就業政績數據方面,兩者是利益共同體。過去多年來,輿論曾多次曝光就業率造假,但對此教育部門幾乎都未回應,即便啟動調查,調查的結果也是就業率數據是真實客觀的。如果就業質量統計繼續沿用這種統計發布機制,很難確保報告的公信力,從而失去對辦學的監督、推進價值。”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中國礦業大學教育管理學教授丁三青指出,雖然教育部在相關文件中要求,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評價”。但由于高校長期依附于政府,我國“第三方機構”土壤還很貧瘠,機構數量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在高校以及社會上的公信力還沒有確立起來。這就導致一些高校未委托第三方評價。
何謂“第三方”?它是指兩個相互聯系的主體之外的某個客體,叫作第三方。第三方可以是和兩個主體有聯系,也可以是獨立于兩個主體之外。與第一方、第二方既不具有行政隸屬關系,也不具有利益關系,所以一般也被稱為“獨立第三方”。有人這樣定義,“第三方”就是區別于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執行者的一方,既可受行政機構委托開展評價,也可獨立開展評價。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就業數據統計多來自高校本身,也就是高校既當了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讓很多人質疑學校公布的就業率有“水分”。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俊臣直言,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獨立的民間“第三方”機構發育遲緩,很多學校沒有經獨立的民間“第三方”機構對其進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估,也就沒有“第三方數據”。
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此類數據使用方式均有損報告公信力。
在國外,統計學生就業情況往往在畢業一年以及三五年后,我國民間機構調查也顯示,畢業生畢業一年之后的就業情況有很大變化,而且,畢業半年后的統計數據也難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就業質量,從就業質量看,適合統計發布中長期就業質量。
多位教育專家認為,就業質量報告不應由高校自行統計,上報教育主管部門審核發布。正是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是由學校自行統計,再由上級主管部門發布的,這給虛報就業數據提供了空間。 因此,從提高就業質量報告的公信力出發,應該采取第三方統計發布的新機制。我國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到,要對高等教育實行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由第三方統計高校辦學情況并進行發布,是實行專業評價的積極嘗試。
此外,記者查閱資料顯示,針對高校畢業生培養質量報告中的數據,部分美國高校或學院會選擇聘請專業第三方機構全程參與調研,調查來的數據,機構或者大學會進行整理分析有一點很獨特,就是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呈現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直觀數據,還包含畢業生對學校職業教育及就業服務的評價數據。
統計時間為何不一樣?專家:就業率GDP主義在作怪
雖然各直屬高校年報中均有備受關注的“就業率”數據,但存在就業率統計方式和截止時間不一的問題。
西安交通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方式為“(國內升學+出國+簽約就業+靈活就業)/畢業生總人數×100%”,其中靈活就業包括“簽勞動合同+單位用工證明+自由職業+自主創業”;華東師范大學則為“(畢業生總數-登記未就業數)/ 畢業生總數”。
對就業率的統計時間也不盡相同,截至日期從2013年7月15日到2013年12月31日不等:北大是12月31日,北師大10月31日,同濟大學9月30日,而電子科技大學更早7月15日。
對此,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這樣的不一致使得難以將各高校間的就業情況進行參照對比,如有統一標準,信息的可用性將大大提高。
雖然公布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基本都是教育部“211學校”,但從各學校報告來看,部分高校采取了避重就輕的態度:即對本校有加分的數據濃墨重彩,而對自身不利的數據則一筆帶過。
據了解,我國公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始于高校擴招的1999年,目的是為將市場機制引入招生辦學,對各高校辦學質量進行督促。 2003年,教育部出臺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規定,將學校擴招規模與畢業生就業率掛鉤,對就業率明顯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則上要減少招生,對就業率偏低的專業也要控制、減少招生規模。2005年,教育部曾發文規定,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數量與政府教育經費劃撥、各種科研立項、教師福利待遇等方面密切相關。
丁三青認為,近幾年,各領域都在追求各種“GDP主義”,高校也同樣沒能獨善其身,“論文GDP主義”、“就業率GDP主義”等。在“就業率GDP主義”這一魔棍指揮下,各高校在畢業生就業率上,搞“政績工程“、“面子主義”,就業率大量注水。這樣一來,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各高校都在宣傳高就業率。這不僅缺乏對大學生自身利益負責任的精神,而且也違背了大學追求科學的品格。
受訪的幾位教育專家表示,將就業率與招生計劃、規模、經費投入、評估等直接掛鉤的評價機制,出發點雖是為了督促高校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出更多的能被市場接納的優秀人才,但是,由于這種掛鉤涉及各個高校的利益,甚至關乎學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它給學校帶來的壓力是空前的。
熊丙奇說,民間機構的及時測評,是來自社會的監督,但這能否對教育部門、高校進一步改善就業質量報告編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取決于教育部門、高校的實際行動。教育部門應該根據民間機構的測評意見,要求相關高校整改,至少明確就業率統計口徑、就業率統計時間,注明數據來源,否則,發布各行其是的就業報告,只會讓公眾一頭霧水。
另一方面,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除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等,還有許多值得關注:如大學生就業能力不高、大擇業價值取向及擇業標準有問題、不愿意到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就業健康崗位就業等問題。這實際上不僅是高校與大學生的問題,也不僅是大學生就業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問題,涉及到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涉及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的問題,涉及到大學生自身素質與能力的問題。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 姜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