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女生寫“小說”
“沙風豎起肩膀上的毛,說:明天我們在河谷見。柳月繼續往前走,她看見遠處還有一條大河,抱怨道:也不知道要完成這趟旅行還要越過多少條大河。她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跑了過去,她迅速越過那條河,跳到了對岸。鴿翅也很快到達了河邊,她起初不敢跳,但是在柳月的鼓勵下有了自信心,她興奮地說:‘我來啦。’她立刻起跳,但是落地時下半身落到了水里。就這樣,優雅的一躍變成了笨拙的跌落。”
“黑莓星毫不猶豫地點點頭,直奔營地,他回到營地,第一時間跳上巨巖,喊道:‘所有的貓到高巖下集合!’所有的貓紛紛跑到高巖下,他說:‘我要重建另一個族群,不過,我會帶上鴿翅和冰云、還有沙風。’貓群中有一些貓很不樂意,尤其是云尾,松鼠飛眼睛里流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這兩段文字,不是出自編劇之手,也不是童話作品的節選,這是本市一名7歲女孩正在“創作”的長篇小說《貓族群》中的段落。這個女孩叫蕊蕊,新建路附近某小學一年級學生。《貓族群》講述的是一群流浪貓的故事。目前,蕊蕊已經完成一萬多字。
小作者被贊有天賦
回民小學王華老師從事語文教學16年,曾獲全國教學藝術大賽語文講課一等獎。看過蕊蕊的《貓族群》后,王華認為,蕊蕊非常有想象力,普通孩子在7歲時剛開始學習讀寫,認識的字十分有限,而這個孩子竟寫出一萬多字的小說,在同齡人里十分少見,屬“千里挑一”。從故事結構來看,她想象力豐富,構思了一個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手去描寫自己的心,很多地方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意見。蕊蕊天賦明顯,如果好好培養以后的成績不可估量。
看了《貓族群》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市作協主席、市文聯副主席王宏偉評價稱:蕊蕊這個孩子有創作故事的天賦,語言有感染力,充滿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明顯高于普通孩子。
一位曾任《山西文學》副主編的老作家偶然看到這篇作品后,直呼蕊蕊是“天才”。
……
“創作”遭到父母反對
寫了一萬多字后,故事剛剛開始,但蕊蕊的父母卻明確表態:決不允許女兒繼續寫下去!
蕊蕊的父母在桃園路開著一家眼鏡店,父親是浙江人,母親是本地人。在店里,這個梳著兩條辮子的7歲女童一會兒跑東跑西,一會兒摟著媽媽的脖子撒嬌,表情多變,似乎一刻也呆不住。母親描述她寫作時的神情時,蕊蕊又會突然大叫著上前捂媽媽的嘴,不讓她“胡說”,顯得非常羞澀。
蕊蕊的母親說,她和孩子的父親在青少年時期都酷愛文學,受他倆影響,女兒3歲時已經基本能自由閱讀少兒讀物,現在更加熱愛看書。從早上一睜眼到晚上睡覺前,幾乎沒有干別的事情的興趣,就是看書,小家伙完全可以在閱讀中度過一個假期。
說到這里,這位母親嚴肅起來:“我知道每晚女兒對著電腦寫作的事,也知道女兒的興趣和天賦在哪里,但是決不允許她繼續寫下去。不是每個喜歡寫作的孩子將來都能成為韓寒和郭敬明,或者通過‘新概念作文大賽’走向名校。”
原來,蕊蕊的母親擔心孩子偏科。她說,當年自己喜歡語文,從小到大一直擔任語文課代表,但數學不好。高考時語文108分、數學39分,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只上了一所大專學校———因此一生的命運都被定了下了。不論蕊蕊現在喜歡什么,終究還是要回到考試上來,“我相信到了五六年級,她的這種想象力、寫小說的動力和興趣就都沒有了。因為語文教學和考試的內容與她的這種方式格格不入。”
蕊蕊的父親告訴記者,自己年輕時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文章共有十幾萬字,但“把寫作當成職業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對于女兒寫小說,他和妻子一樣,覺得很不靠譜。兩口子都希望蕊蕊和別的孩子一樣,不要哪一門學科特別突出,也不要哪一門學科太差,按部就班考上大學就好。
各類專家給出建議
就蕊蕊父母的擔心和決定,專家也談了自己的看法,給出了建議。
回民小學王華老師認為,蕊蕊父母的擔心有一定道理。從語文教學來講,課本承擔著具體的教學任務,首先讓學生受到的是讀寫訓練,這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大環境。拿語文考試來說,年級越高越會發現,每道題都有標準答案,不能自由發揮。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品詞析句和語言常識,對于想象力的發展看得就不是那么重要。長此以往,孩子對語文會有相對統一的標準認識,而漸漸遠離自己的自由發揮。但是,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在課外繼續堅持熱愛的東西。每個孩子都有逐夢的“翅膀”,硬要折斷是無益的。
市作協主席王宏偉表示,現行的語文教育方式利弊互現。從利一方面講,從小學到大學,學生會積累大量的字詞句、寫作手法和死記硬背來的經典篇目,這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因此,語文教育方式與孩子熱愛寫作并不矛盾。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因為家長的生活經歷而推斷出孩子以后的成長軌跡。對于孩子的興趣和天賦,不應以任何理由扼殺或限制,一定要積極鼓勵,逐漸找到“專才”和“通才”培養的結合點,正確引導孩子利用特長為人生目標服務。像蕊蕊這樣的孩子,應該主要考慮從其天賦和性格特點出發,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給她的成長成才提供一個寬容的空間。
中國家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巧英則認為,在對待一個7歲孩子的天賦問題上,“取長補短”比“揚長避短”更重要。她說,蕊蕊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孩子的發展受環境影響很大,現在孩子表現出來的只是潛質,未來發展不好預計。與其定向培養,不如讓她順其自然發展,先培養完善的人格。其實,“取長補短”和“揚長避短”各有所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應該多選擇“取長補短”,因為這一年齡段正處性格、知識結構乃至“人生格局”的漫長形成期,過早定型肯定有害。對家長而言,唯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積極樂觀的性格和情感,激發她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她找到學習的樂趣,而對成績不要有太高要求。如果孩子確有天賦和才能,是不會被扼殺或埋沒的。(應孩子父母要求,文中蕊蕊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