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口洞到雙口洞,再到多口洞,是敵人逼出來的人民智慧。”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室主任丁曉山研究冀中抗戰二十年,他認為地道由簡單到復雜是人民與日軍反復較量的結果。
1939年初,中共蠡縣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群眾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于躲避。
村民們在挖掘過程中也不斷改進,有的村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敵人逼問時領敵人去假洞,藏在真洞里的黨員干部趁機轉移。
興
冀中全區推廣地道戰
1940年5月,冀中大地到處是一片片金色的麥浪。夏收在即,但冉村村民們卻高興不起來。“每天聽到的消息都是哪個村被占領了,哪個村遭到屠殺,家家都憂心忡忡”,李恒彪回憶。
此時,日軍在冀中已占絕對優勢,近三分之二的根據地變為敵占區,日本集中兵力進行“大掃蕩”,在冀中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李恒彪的父親也在大掃蕩中被殺害。
“當時老百姓人心惶惶。”但倔強的母親將李恒彪送到民兵連,成了村里最小的民兵。
在日軍的高壓下,游擊隊和民兵堅持斗爭。1941年春,蠡縣辛橋據點30多名日偽軍出動掃蕩,剛進辛橋村口,埋伏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待敵人拉開架勢準備反擊時,游擊隊已鉆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又從野外的地道鉆出,從背后一陣猛打,將這股敵人擊退。
不久,冀中軍區政委程子華派工作組到蠡縣考察,隨后冀中黨委書記黃敬、司令員呂正操把蠡縣地道戰向時任政治局委員、華東局書記和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作了匯報。
劉少奇對地道戰大加贊賞,指示要從當地實際出發,把地道戰戰術發揚光大。1942年3月,冀中軍區發布《關于開展地道斗爭的指示信》,在冀中全區推廣地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