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 當地時間7月27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發布《2022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危急關頭(In Danger)》。最新數據表明,在新冠疫情和其他全球危機的共同影響下,艾滋病大流行的應對進展在過去兩年停滯,資源不斷減少,導致數百萬人的生命面臨威脅。
報告指出,幾年來,東歐和中亞、拉丁美洲以及中東和北非的年新增病例數呈上升態勢。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數據表明,在亞太地區,過去新增病例下降的地區目前出現了反彈。亟需采取措施應對艾滋病背后的不平等現象,在這十年中預防百萬艾滋病病毒新發感染并終結艾滋病大流行。
報告稱,2021年,艾滋病大流行導致平均每分鐘1人死亡。盡管擁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機會性感染的預防、檢測和治療工具,2021年仍有65萬人死于艾滋病相關疾病。去年,約有150萬例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比全球目標要多出100萬例。2020-2021年間,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僅減少3.6%,降幅為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溫妮·拜安伊瑪(Winnie Byanyima)表示:“這些數據表明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岌岌可危。如果我們沒有取得快速進展,那么我們已經取得的進步也將喪失殆盡,因為疾病大流行會在新冠疫情、大規模人口流離失所和其他危機中滋生蔓延。”
報告稱,各國國內和國家之間存在的顯著不平等阻礙了艾滋病防治的進展,與此同時艾滋病疫情也在加劇這些不平等的鴻溝。
年輕婦女和青春期女童的新增感染比例超過其他人群。2021年,她們之中每2分鐘就出現一例新增感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青春期女童和年輕婦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青春期男童和年輕男性的3倍。
種族不平等也加劇了艾滋病病毒傳播風險。在英國和美國,白人群體中新增艾滋病病毒確診數量下降幅度大于黑人群體。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原住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于非原住民群體。
報告還表明,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拯救生命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也舉步維艱。在2021年,接受治療的人數增幅為10年最低。
此外,各國之間的艾滋病防治差異顯著。一些國家的新增感染達到了2015年以來的新高,如菲律賓、馬達加斯加等國;另一方面,南非、尼日利亞、印度和坦桑尼亞即便在新冠疫情和其他危機之中,也實現了新增感染的顯著下降。
報告中列出了如果沒有采取緊急措施解決大流行背后的不平等問題會產生哪些災難性后果。報告指出,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到2025年,每年的新增感染將會超過120萬。而聯合國成員國設定的目標是在2025年把艾滋病病毒新增感染控制在37萬以內。
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影響全球的事件進一步阻礙了艾滋病應對工作。拜安伊瑪表示:“當世界最需要國際援助之時,全球團結卻戛然而止。全世界的領導人一定不能把緊急紅色警報錯當成停止施救的信號。當下應該成為大量國際援助不斷涌現的時間。”各國領導人仍然可能把艾滋病防治重新引回正軌,但這需要國家行動和國際團結。
報告稱,實踐證明,成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社區主導、以人為本的服務;尊重捍衛每個人的人權、并且消除污名化等;為女童和婦女賦權;各群體平等獲取包括全新健康科技手段在內的治療;以及為每個人提供衛生服務、教育和社會保護。
拜安伊瑪表示:“我們可以按照承諾在2030年前終結艾滋病,現在需要的是勇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