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倫貝爾7月28日電 題:臺灣青年訪內蒙古:冀乘綠色經濟快車展才能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從呼倫貝爾市政府所在地海拉爾驅車出發,沿332國道一路向北,綠毯一樣柔軟的草原從車窗兩側緩緩滑過。數小時后,天邊云朵逾大,落葉松與白樺林浮現眼前,車輛漸入大興安嶺。
這里是素有“呼倫貝爾縮影”美譽的額爾古納。200余萬公頃原始森林,27萬公頃天然草場,濕地及數十條流域面積逾百平方公里的河流,筑起了中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防線。
連日來,參加“復興有我——在京臺灣青年邊疆行”內蒙古交流活動的臺灣青年在此參訪,踏上草原濕地,走入特色小鎮,體驗地域文化,感受北疆生態保護與經濟協同發展之路。
“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是和諧統一的,不注重環保的經濟發展模式只是將生產成本轉到了別處,后果卻要由全社會承擔。”在額爾古納濕地,來自臺北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學碩士王逸明站在棧道上遠眺,馬蹄灣、同心灣秀麗景色盡收眼底。
本科在臺灣輔仁大學數學專業學習,看準近些年生態發展熱點,王逸明選擇低碳經濟作為碩士研究方向。“大陸正推進‘雙碳’戰略,經濟發展前景明朗,正為我們施展拳腳提供機遇。”他說,未來不排除到內蒙古等地區發展。
時值7月,一百多公里外的中俄邊境小鎮蒙兀室韋蘇木也迎來一年中最繁忙時節。這里與俄羅斯奧洛契小鎮隔河相望,林草覆蓋率高,氣候涼爽,每年夏季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
“文旅產業發展應當找準定位,發揮出地域特色。如何讓項目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生欒曉云說。
碩士三年,她曾深度參與到導師在四川達州山區的鄉村振興項目中,對于偏遠地區如何進行文化建設與拉動經濟發展作出探索。在她看來,文旅融合是帶動鄉村振興的一大方向,但如何為鄉村注入“活水”,仍需因地制宜。無論四川達州,抑或內蒙古呼倫貝爾,都有巨大發展空間。
“90后”臺灣青年潘昱丞2018年從臺灣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專業畢業,他選擇來大陸工作,目前就職于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負責康養和農業科技領域業務拓展,此次到內蒙亦是帶著考察任務而來。他介紹,公司正在打造候鳥式旅游康養與農業科技業務,這給他提供了施展專業才能的舞臺。
在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潘昱丞不時拍照。“大陸從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主的模式轉變為經濟生態平衡發展的模式,近些年,農業科技領域涌現不少龍頭企業,整個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民眾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康養行業也發展迅猛。”潘昱丞說,內蒙古旅游與生態資源豐富,后續將結合此次參訪情況,繼續深入考察上下游產業鏈,力爭促成新的投資項目。
四年前,臺灣青年陳昱旗從臺北博士畢業,選擇到大陸發展,首站進入福建三明一所高校任教,目前擔任創新創業專業的教研室主任。他認為,不一定非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謀求發展,“小地方”反而更容易立穩腳跟。
這是陳昱旗首次踏上內蒙古大草原,讓他對文旅產業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也對教學工作有新啟發。“發展綠色經濟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讓民眾得到實惠。”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