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寺坪鎮趙塬村新農村示范村文化墻一角。 (趙文峰 陳毅輝 攝)
商洛日報訊(呂麗霞 任 紅 田儲榮) 初冬時節,走進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街道寬敞干凈,中心廣場富有文化氣息;趙塬村沿路幾十里文化墻抓人眼球,便民服務中心設施齊全;龍嘴村村級活動廣場建設一新,一村一個樣,一村一特色,一個個亮點,扮靚了寺坪鎮的新農村。
深山“明星村”
11月12日早上10點多,初冬的太陽照在趙塬村白塬組何虎英的門前,在陽光的映襯下,院子邊上半人高的半白半粉的柵欄顯得格外漂亮,向北望去,新修時尚大氣的橋橫跨在淙淙流動的小河上,對面村級文化廣場干凈漂亮,農耕時代的石磨、石碾擺在顯眼位置,路邊沿河而居的群眾家家房屋粉白、院落干凈。在這樣的環境中,何虎英往往忘了他身處何處。
今年45歲的何虎英一直在外打工,每年在家呆不了幾天,家鄉在他的印象里就是山路崎嶇、房屋破爛,長期在城市打工的他總盼著家鄉能和城里一樣漂亮。今年以來,他發現村里慢慢變了樣,建起了村級文化廣場,群眾房屋全部涂白,畫上了漂亮的畫,9月份鎮上給他家門前小河上架起水泥橋,溝里20多戶群眾結束了淌水過河的歷史,水泥路通到院子口。借著新農村建設的機會,他和群眾把多年來的土院子進行硬化,裝上了柵欄。村里面貌大變樣,何虎英反而舍不得走了,用他的話說,“家鄉變得這么美,真想一年四季都呆在這里!”
在寺坪鎮中心廣場西的移民集中安置點上,四排整齊的樓房已經建好,王溝組村民王書寶等幾戶群眾已迫不及待地將新房裝修,添置了新家具。在全鎮小城鎮建設中,他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王書寶以前居住在五六里外的山溝里,溝里路窄,下雨天泥濘不堪,以前他最怕從集上買東西背回家,現在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住在這里幾步就走到街道上,買東西方便得很,根本不愁拿不回家,出門就是花園式廣場,下午還能去跳健身舞,門前街道路燈安裝、綠化到位,還有專門的人員打掃衛生。新的環境激起了新的生活希望,王書寶給家置辦了寬大的席夢思床、現代化的灶具,掛上了漂亮的窗簾,他要把家裝扮得更美。
圓了“農民夢”
山區農民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山區農民最怕生活條件差和沒收入。
2013年,寺坪鎮將寺坪、白桑園、趙塬、龍觜、牌樓河5個村列為新農村建設和連片開發村,以“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城鎮美”為準繩,從民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和鄉風民俗等各個方面進行提升。
鎮上從改變群眾居住條件入手,結合移民搬遷政策,在鎮中心廣場邊規劃并建起了可容56戶群眾居住的移民搬遷點,把居住在山溝溝里條件極差的群眾進行移民。同時,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城鎮功能,鎮上新建5條街道,硬化2800多平方米的路面,完善排水排污管道,建起社區綜合大樓,規劃出鎮幼兒園。對各村從解決群眾最迫切的問題入手,新修通組路24條,實施人畜飲水工程19處,修建便民橋13座,改造危房200多戶,并在項目村實施綠化、美化工程,改變和提升村容村貌。
在產業發展上,對山茱萸、核桃、板栗進行科管防蟲,提高林果產量,提升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引導群眾積極發展丹參、天南星、板藍根等中藥材,并向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方式邁進,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在鎮干部的鼓勵和支持下,今年以來新發展個體經營戶6戶,累計培育干雜果、中藥材購銷大戶40多戶,對集貿市場劃行歸市,盤活了集鎮商貿流通。引進資金建華茂大棚雞17個,發展千頭養豬場1個,萬頭養豬場1個,新建一處占地10畝的特色產業花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