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鎮安縣永樂街辦北城村社區八組的一塊山地上,現年四十多歲的返鄉農民工汪惠禮正忙著割蜜、搖蜜,從去年開始參加養蜂培訓到現在熟練掌握這門技能,汪惠禮僅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鎮安縣總工會經審委主任李鋒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開始,鎮安縣開始大規模培訓當地農民工養蜂,并將此作為精準扶貧的一個有效手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養蜂技術培訓,很多農民工都掌握了這項技術,利用當地有利資源從事養蜂業。就拿汪惠禮來說,目前已經發展50箱蜂,最近剛剛趕上流蜜期,蜂蜜的產量已經突破300公斤。汪惠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目前市場價,他的這300公斤蜂蜜,總收入在2萬元左右,而且后面還可再收一茬蜂。
汪惠禮有一兒一女,過去在西安等地打工,照顧不上孩子。如今在家門口從事養蜂后,不僅照顧了家庭,孩子也倍覺幸福。記者在汪惠禮的蜂場采訪時,他的小兒子一直在旁邊給父親打下手。汪惠禮稱,縣工會包抓像他這樣的養蜂示范戶,既有技術指導,又有經費補貼,他們心里很踏實。李鋒告訴記者,縣總工會給包抓的養蜂戶每戶補貼2000到3000元,用于初期扶持。目前,全縣已經發展到13個村,分別有縣紀委、工會、農業局等13個部門包抓。
記者先后在鎮安縣柴坪鎮、達仁鎮及永樂街辦看到,當地森林覆蓋率高,有蜜源的植物就有1000多種,是大規模發展養蜂產業的風水寶地。從去年縣紀委率先在柴坪鎮舉辦的第一次養蜂培訓班至今,養蜂技術逐漸輻射到全縣,在以此作為精準扶貧的一個有效手段之外,該縣還將養蜂發展成全縣的一個產業。
在距離鎮安縣城將近兩個小時車程的達仁鎮雙河村,該村最大的養蜂戶徐吉平正在屋子里侍弄自己新買的蜂箱。目前徐吉平已經發展到63箱蜂,按理說產量應該不錯。和記者一同前去的李鋒一邊查看蜂箱外蜜蜂的狀況,一邊給徐吉平一些建議。“這個蜂箱的入口太小,蜜蜂回來后進入蜂箱比較擁擠,降低了工作效率……”徐吉平一邊聽著,一邊連連點頭。
在去年開始培訓農民工養蜂之際,李鋒便接連參加了好多期培訓班。為了熟悉養蜂的各個環節,他還和很多農民工先后到山陽、寧陜、寶雞等地實地學習當地示范戶的養蜂技術。“自己學精通了回來才好給養蜂戶傳授,否則農民工怎么信任你,怎么服你?!”李鋒說。如今,在該縣工會等部門的扶持帶動下,全縣2.3萬貧困戶中的2300多戶已經開始加入這一行業。 (蘭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