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歲的石晶出生在洛南縣靈口鎮一個農民家庭,11歲那年,他看到一張張普通的紅紙在奶奶的巧手翻轉之下,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圖案,石晶一下子就對剪紙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2007年9月,石晶考入西安工程大學,專門學習藝術設計。畢業工作后,他利用空閑的時間開始創作《西游記》人物臉譜。
石晶告訴筆者,他比較熟知《西游記》的人物,腦子里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形象,相對比較好剪。但是對一些比較陌生的人物,用人物臉譜就不好表現。
歷時三個月,石晶利用工廠的廢紙剪出五米長《西游記》剪紙作品。108位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受到朋友交口稱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榆林市結識了府谷縣剪紙協會主席楊佩文,并與其結為好友,學習民間剪紙藝術。他結合自身特長,將西方的繪畫形體理念融入民間剪紙,形式既區別于中國民間傳統剪紙,又區別于現代商業剪紙,較傳統的剪紙更逼真形象,又比刻紙人物富有靈動性。
2014年,石晶在洛南縣群眾藝術館工作后,憑著對《西游記》電視劇的影像記憶,以原著小說作參考,重新創作剪制成了一套《西游記》主要人物剪紙,整套作品形象逼真,形態靈動。
《西游記》人物卷剪紙完成后,石晶又潛心鉆研,利用半年時間,又創作完成《封神榜》、《水滸傳》、《十八羅漢》、《二十八星宿》人物卷。這些人物剪紙采用夸張、借代、象形文字等多種手法,講究千剪不斷,萬剪不亂,500余個人物眉目傳神、惟妙惟肖、剪法細膩。其中作品《十八羅漢》被縣群藝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收藏。
采訪中,石晶告訴筆者,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舉辦個人剪紙作品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喜歡剪紙藝術。 (陳曉鋒 羅檔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