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性,隊伍難管理
“協警的身份是歷史遺留問題。”丹鳳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所長白引宏告訴記者,協警招聘一開始就是臨時性的,最初由各單位自主招聘,當臨時工用,好多制度沒有跟上。記者在西安市公安局碑林交警大隊采訪時也了解到,有些協警是通過公益性崗位進來的,有的屬于下崗職工安置,“區上和市上用工的待遇也不一樣”。
用人的臨時性造成隊伍管理上的困難。“國家一直沒給協警認可,他們沒有正式的名義,各單位警力不足時自行招聘一批,過一段時間案件少了或是單位領導換了就有可能被清理辭退。”白引宏認為,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政策,變來變去對警隊的沖擊很大,間接造成了一些協警把這份工作當做就業的跳板,臨時過渡一下,工作效率低,服務態度差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公安部十幾年前就曾發文要清理協警,現實根本就清理不了,這支隊伍不可或缺,甚至亟待補充強化。”李志學用一串數字說明了這個問題。從比例上看,全省協警人數將近占到公安隊伍的一半,在發達沿海城市這個數字達到1比5。即,1個正式民警帶5個協警。而且,在丹鳳縣,50歲以上民警多達三四十人,如果再按以往臨時用工的方式,“再有3年,隊伍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態。”
門檻高,難入正式編制
無法解決身份和政治待遇問題,讓很多基層協警看不到前途,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門檻就是進入正式在編民警的門檻比公務員還高。“必須先考公務員,才能當警察”。商洛市公安局政治部一位民警告訴記者,進入公務員序列后,才能有機會通過考試培訓錄入警察隊伍,其中一些人雖然有了公務員身份,但由于年齡、職務的限制,仍授不了警銜,不能成為正式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