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進“張仲故里·山水鎮安”,記者看到古興隆寺·唐遺址公園建設工地機器轟鳴,車輛川流不息;塔云山道文化景區嵐靄縹緲,霧凇高掛,風景如畫;云蓋寺古鎮面貌一新,笑納八方游客……
鎮安,秦嶺腹地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伸展文化與旅游雙翼,濃墨重彩地書寫著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文化與山水對話的“鎮安突圍”
鎮安地處秦嶺南麓,礦藏資源豐富,一度能源經濟發展前景十分看好。然而,新形勢下鎮安面臨諸多區域發展剛性制約。一方面,鎮安是大秦嶺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又是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涵養區,還是國家主體功能區秦嶺限制開發區。另一方面,在當前傳統制造業、礦產采掘業普遍出現產能過剩,能源型經濟嚴重下滑的大背景下,鎮安縣的礦產開發難以獨善其身。
困難與機遇同在。隨著西康鐵路、包茂高速的相繼建成,以及“十三五”期間西安至重慶高鐵、西安至武漢高鐵、西康復線、山柞高速的建成通車,鎮安既融入了西安1小時經濟圈,也將融入重慶、武漢經濟圈。屆時,鎮安將處于西安、重慶、武漢三大城市互通互聯的樞紐區域,區位優勢顯現。
該縣通過深入調研顯示,在全縣典型的旅游大鎮,從事旅游服務業的家庭,其旅游收入占家族總收入的40%以上,戶均旅游年收入2萬元以上,旅游產業日漸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為此,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實現經濟轉型創新發展成為鎮安的必然選擇。
商洛市委常委、鎮安縣委書記李波介紹,“十三五”鎮安將深度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地方特色經濟,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蝶變效應”
鎮安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全縣“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蓋率達68.9%,林草覆蓋率達90%。西部旬河、中部干佑河、東部滑水河“三大流域”,展現了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生態景觀。5000年前先民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明;2800多年前誕生了周宣王時代的賢相張仲;1400多年前,曾經演繹了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的密宗佛教傳奇;300年前,一代廉吏聶燾,體察民情,以實心行實政;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先烈在這里播下革命火種……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彪炳輝煌的紅色文化,孕育了燦爛獨特的栗鄉風情。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該縣堅持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深度挖掘歷史、民俗、紅色、現代等四大文化資源。鎮安先后投入40多億元,成功創建木王山3A景區,塔云山4A景區創建已正式通過驗收,云蓋寺古鎮3A級景區正在創建之中,古興隆寺唐遺址公園和黑龍觀道文化景區規劃建設工作緊鑼密鼓。此外,還組織專業團隊對古興隆寺遺址、塔云山景區進行考古勘探,并編寫了《大唐遺址興隆寺》、《塔云山》等書籍。先后投資600萬元打造大型漁鼓花鼓風情劇《杜鵑花開》、《聶燾》、《百年花鼓》等文化旅游精品劇目,有效帶動了鎮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如今,在云蓋寺古鎮,古街游客爆棚,店鋪生意紅火。云蓋寺鎮黨委書記蔣維杰說:“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云蓋寺古鎮每天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0萬元。”據鎮安縣旅游局局長胡發卿介紹,截至今年11月底,全縣接待游客人數已達496.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5.71億元。
文化與綠色雙驅的“鎮安夢想”
為做好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鎮安縣迅速組織開展五個一活動,即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旅游調研活動;開展一次文化旅游融合專家大討論;編撰一套文化旅游決策參考書籍;舉辦一次全縣干部文化旅游融合大講堂;實施一系列宣傳推介活動,提升鎮安旅游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