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4月23日電 (索有為 韋磊 王磊)記者23日從廣東省檢察院獲悉,2014年,廣東檢方共批捕侵犯知識產權犯罪1719件3122人,起訴1537件2701人,批捕和起訴人數分別比2013年上升67.8%和51.7%。
廣東省檢察院偵監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仍在高位運行,被仿冒產品幾乎涉及各個類別、涉案金額動輒數百萬,同時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新平臺售假者也越來越多。
據介紹,廣東地區查處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繼續呈現出案件類型集中、辦理難度大、行業涉及面廣等特點,特別是近幾年,在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一些新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開始浮出水面。
——案件類型高度集中,主要是侵犯商標權。該負責人介紹,中國刑法對知識產權犯罪規定了7個罪名,涉及商標、版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四大類,從廣東檢方查辦的案件來看,侵犯商標專用權仍然是知識產權犯罪的最主要形式,占2014年查處的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80%以上。“這是由于假冒名牌產品投入成本低、獲利巨大”。如廣州市花都區檢察院2014年辦理的張某東、趙某濱假冒注冊商標案,犯罪嫌疑人生產假冒“VERSACE”、“DIOR”等注冊商標的香水價值近67萬余元。
此外,由于商業秘密在市場競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謀取高額利潤,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也屢有發生,如珠海檢方查辦的億鉑公司、沃德公司、余志宏等4人侵犯商業秘密案,受害企業損失數額達到千萬元,最終,法院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分別判處億鉑公司罰金2140萬元,沃德公司罰金1420萬元,此案也被最高檢評為2013年保護知識產權十大典型案例之首。
——共同犯罪、單位犯罪比例大。制造者、銷售者之間相互勾結,作案成員等級分明、分工明確,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犯罪手法日益隱蔽、狡猾。如珠海市香洲區檢察院2014年辦理的馬某、孫某假冒注冊商標罪一案。馬某、孫某在珠海成立公司,在未經韓國三星電子株式會社授權下通過偽造授權證書和“SAMSUNG”防偽商標等手段銷售假冒“SAMSUNG”注冊商標的車載導航儀,向全國多個省份的不特定客戶銷售,非法經營數額達150余萬元。
——行業涉及面廣,涉及到電子產品、電器、服裝、食品、藥品等幾乎各個產品門類的多個品牌。如假冒“SAMSUNG”、“HP”、“蘋果”的電子產品,假冒“阿迪達斯”、“耐克”、“G-STAR”、“Dior”的服裝,假冒“萬艾可”、“五糧液”、“劍南春”的食品藥品,假冒“杜蕾斯”、“杰士邦”等生活用品等注冊商標的案件頻頻發生。
——銷售渠道從傳統的店鋪銷售方式轉變為網絡銷售,如微信朋友圈、淘寶網、網上代購等等。與傳統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相比,這類侵權犯罪行為作案手段相對隱蔽,但傳播面廣、推廣速度快。韶關市湞江區檢察院2014年辦理的戚某、錢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犯罪嫌疑人通過微信“朋友圈”作為商業推廣平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LV”、“GUCCI”、“PRADA”等多個品牌的商品,獲利約八萬多元。
——涉案金額大,動輒上百萬,危害后果嚴重。如廣州檢方2014年查辦的王某等人假冒注冊商標罪一案。王某等四人在廣州白云區的無牌工廠內,生產假冒“飄柔”、“海飛絲”等注冊商標的瓶裝洗發露、沐浴露、洗衣液,并通過物流公司托運至河南等地進行銷售,僅在案發當天所繳獲的成品案值就達16萬余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