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柯鑫 李治軍 王興軍)引進企業在社區投資1000萬元建成20萬尾冷水魚養殖基地;為社區爭取項目扶持資金12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萬元;幫助社區建成200畝丹參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吸納39戶貧困戶;推動發展3個脫貧產業項目,每年可讓社區實現20萬元的集體收入、可解決50名貧困戶勞力就業、每戶貧困戶會員可分紅2000余元……一件件實事、一個個數字,記錄著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社區“第一書記”胡永的“政績”。
去年以來,商南縣參照省市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管理辦法》,結合縣情實際,創新推出“兩定一壓三跟蹤”的“213”管理模式,力促“第一書記”在包扶村比擔當、有作為。
“兩定”即給第一書記定方向、定任務。該縣要求第一書記根據所在村的發展總體規劃和任期工作目標,制定駐村工作計劃,“簽訂一份責任書、走訪一遍貧困戶、制定一份規劃書、記好一本民情賬”,按日逐項記錄每天的工作情況,每季度向縣委組織部、鎮辦黨委和派出單位匯報工作,并報送工作信息。
“一壓”即壓擔子,讓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有壓力。著眼壓實責任,尤其是精準扶貧責任,該縣對第一書記擬定的脫貧規劃,由各鎮辦審核把關,并由縣扶貧、農業、發改等部門對規劃進行集中點評和完善,確保每個村的脫貧規劃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三跟蹤”即跟蹤培訓、跟蹤考核、跟蹤督查。為消除第一書記“鍍金”心理和“跳板”意識,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包扶村的脫貧攻堅中,該縣采取“走出去”“ 請進來”的辦法,對他們進行全方位、跟蹤式的教育培訓,通過“專業課堂”提升第一書記扶貧開發和種植養殖等能力;要求第一書記深入田間地頭,主動向村干部、老黨員學經驗、學辦法,通過“實踐課堂”提升第一書記的管村治村能力。創新對第一書記的考核,通過入戶了解、發放問卷等方式,廣泛聽取任職村黨員群眾對第一書記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反映,并將考評情況及時向派出單位反饋,杜絕第一書記無故脫崗,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跟蹤對第一書記在崗履職情況的督查,倒逼他們轉作風,履職盡責。
截至目前,商南縣124名駐村第一書記累計制定村級發展規劃560個;集中接受涉農方面的培訓10 場次;向縣委集體述職2 次,滿意度測評中收集到的3類25條意見全部得到整改。今年前4個月,第一書記在包扶村已解決各類問題5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