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亂世中的人性》我讀后感覺,既對歷史敘述堅持了應有的莊嚴虔誠,以良知和正義對歷史人物作出愛恨悲憫的評價,又避免了刻板、僵硬和了無生趣。作者對于歷史細節的述說,保持了真實、精準,又生動活潑,議論風生,情趣橫生。作者不囿于史實,不堆積史料,落筆隨意,揮灑自如,放得開,收得住,深入淺出,頗有文采。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采用夾敘夾議手法,有些段落的議論相當精彩。在該書第一章《無賴當上皇帝的傳奇經歷——朱溫》中,當朱溫兄長朱全昱見其弟當上皇帝依然是爛醉豪賭,一副無賴相,拍案而起,大加責斥,不辭而別,回到老家“竹杖芒鞋,杳然自去”,過著清閑的生活。作者議論:“古今中外,無論什么地方,都有攀附高枝的人,一些人苦心鉆營,攀龍附鳳,千方百計交結、巴結權貴,以此為榮。親族好友中如果出了權高位重者,那是了不得,不僅引以為傲,而且自己的身價也陡增百倍,有的人還會藉此作威作福,為非作歹。遑論自己的親弟弟居九五之尊,做了皇帝,自己就是權勢顯赫的當朝皇兄,從此以后,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類似這樣的妙語佳句,每一篇都有好幾處,讀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我認識建平三十多年,他供職于上海電視臺,愛好文史,善于思考,勤于筆耕。先后出版《大明王朝之謎》、《大宋王朝之謎》、《盛世風云——探秘大唐帝國》等著作。他不是專業的史學工作者,但是,據我所知,他的治學是認真的,落筆是嚴謹的。五代歷史較為復雜,當代研究的人不多。為此,他讀了新舊《五代史》、《資治通鑒》、《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十國春秋》、《北夢瑣言》等等正史、野史和筆記。他說,史學著作也要有文采,引人入勝;也可以有情節,但不能虛構,無中生有。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這就必須下苦功夫,認真讀書,搜集資料,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
在該書第四章《“不倒翁”馮道》中,作者敘述了馮道在五代仕四朝,事十帝,當過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個朝代的宰相、太師的經歷,也指出后人對他的評價分歧很大,貶之者說他是“奸臣之尤”、“無恥之極”,褒之者稱他為“圣徒”、“菩薩”,直至前幾年還在爭論馮道走的是否“第三條道路”。如何比較準確地評價馮道?建平研究了許多有關馮道的資料以及今人的文章,在他看來,馮道是一個有著人性意識、推崇“民本”思想的儒家中人,一個和后世宋明理學、封建禮教有著區別的“儒家原教旨主義者”。在亂世的五代,他既沒有出賣同胞,也沒有助紂為虐,反而保住了人性,盡量為百姓做一些好事,后人對他的評價應該多一些寬容。所謂“寬容是包涵可容之人,體諒可容之事,理解可容之言。寬容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內心深處對另一個生命深切的理解、體諒與尊重”。
史學著作,貴在有自己的見解。《亂世中的人性》二十多萬字,建平寫作花了三年的時間,書中的許多真知灼見,可能考慮的時間還要長得多,是他長期關注歷史,思考人生的積累,并不是臨時拍腦袋拍出來的,這也許是這部書成功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