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20%左右
大城市平均40%
發達國家約70%
對于一位腫瘤病人,從普通醫院到三甲醫院都可以收治,有的醫院從內科到外科等10多個科室均可以收治。面對腫瘤患者,真的是誰都可以收治嗎?
“我國腫瘤治療存在隨意性和不規范性。”醫學專家呼吁,當前亟須完善各類腫瘤治療規范并推廣應用,建立“單病種多學科”診療制度,提高腫瘤患者治療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美國腫瘤病人化療一般4至6個周期,而在我國10個、20個周期的化療屢見不鮮
治療過度
在美國腫瘤病人化療一般4至6個周期,而在我國10個、20個周期的化療屢見不鮮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腫瘤已成我國居民首位死因,平均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
55歲的孫女士心急如焚:擔心自己時日不多,催著孩子完婚。
兩年前她查出乳腺癌在山東一家醫院就診,通過手術將腫瘤切除;可沒多久腫瘤復發,從此陷入“化療———升白細胞———化療”的循環,身體每況愈下。一位專家看了她的資料后說:“當初乳腺全切可能就不至于這樣。”
中華醫學研究會的數據顯示,我國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20%左右,大城市平均40%,而發達國家約70%。
專家分析,除早期發現比例低外,治療不規范是導致患者存活期縮短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療過度與治療不足并存,已成為我國腫瘤治療的通病。
“治療過度”諸如過度的化療、多余的手術。“接診的好多肺癌病人,常常在外院被直接開刀,實際上有的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根本不適合手術。”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腫瘤科主任朱波說。
一項調查發現,在本不需要化療的I期大腸癌患者中,有12%的患者接受了化療;在美國腫瘤病人化療一般4至6個周期,而在我國10個、20個周期的化療屢見不鮮,甚至深陷“生命不息,化療不止”的泥潭。
“治療不足”主要是該治的沒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所長吳一龍說,因為經濟原因或聽信偏方而放棄治療的病例很多,一些患者在外面轉悠三四個月后再回醫院治療,病情已經惡化。
“腫瘤病人補課機會很少,接受治療應該十分慎重,尤其是首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孫燕說。
一位腫瘤科醫生說,不是實在治不了,哪個醫院、哪個科室愿把到手的“肥肉”送走?
有規不依
一位腫瘤科醫生說,不是實在治不了,哪個醫院、哪個科室愿把到手的“肥肉”送走?
另一方面則是“有規不依”。“我們制訂的指南沒有約束力,只能是學術上的倡導。”這讓84歲仍致力于診療指南制訂的孫燕深感痛心。
工作繁重,醫生無暇學習新知識。朱波說,光看門診、做手術就已疲于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掌握規范。
創收壓力,也使醫生不能實施規范治療。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下,醫院各科室要靠盈利養活自己。一位腫瘤科醫生說:“誰都知道腫瘤的治療‘無邊’,動輒數萬、幾十萬元,不是實在治不了,哪個醫院、哪個科室愿把到手的‘肥肉’送走?”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說,他們每天接收許多外院轉來的病情惡化的患者,其中有很多沒有得到規范治療。
醫保條件限制,導致放棄規范。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說,與國外情況不一樣,國內醫生除了考慮病人身體因素外,還要考慮其醫保條件等。
朱波表示,病人醫保不能報銷,醫生只能根據病人情況制訂治療方案,也會導致診療規范未能實施。
我國目前僅制訂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等一些常見腫瘤診療指南的中國版
無規可依
我國目前僅制訂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等一些常見腫瘤診療指南的中國版
到內科就化療,進外科就開刀,究竟哪種方法最適合?腫瘤患者無從知曉,醫生則是“先抓到誰治誰”。
山東一家縣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說,基層首診的腫瘤患者,大多未進行多學科的會診。
一位自稱醫生的網友曾發帖指出,腫瘤患者成為某些醫院科室間搶奪的“肥肉”。
吳一龍指出,腫瘤治療存在不確定性,每種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總有一款最適合的方案。收治方案不合理,很難取得預期效果。
收治無序一方面由于“無規可依”。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已推出40多個腫瘤的診療指南,覆蓋絕大部分腫瘤,這些指南被國際公認權威。
孫燕說,我國目前僅制訂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等一些常見腫瘤診療指南的中國版,還有很多腫瘤診療尚未規范。
“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疾苦,以及延長病人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是腫瘤治療的目的,而不規范治療卻會導致相反的效果。”中國癌癥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平說。
如何提升腫瘤規范治療水平?首先要有全局觀念,要以“病人”為中心,而不能以“病”為中心。吳一龍說,盡管各種方法治療腫瘤都會有一定效果,但到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方法,必須依據規范,站在患者全局的角度看問題。
據介紹,在我國很多醫院,病人初次進了哪個科室,接受的就是這個科室最擅長的手段,而不是用最適合病人病情的方法。而在國外,腫瘤病人一般先由腫瘤科醫生接診,根據病情確定治療方案后轉由相關科室治療。
朱波解釋說,這就是“單病種多學科”腫瘤診療模式,即來自外科、化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科室專家組成工作組,共同討論并提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
“在腫瘤治療中,有時治療干預‘越少越好’,帶瘤生存是一個重要治療方案。”北大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李萍萍教授認為,特別是對晚期腫瘤患者,不應該進行無效治療。
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胡牧指出,國外是誰付錢誰監督,但國內缺少這一塊。建議加強對醫生規范診療的監督,如違反規范醫保可拒付,改為醫生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