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生局昨日通報,本市近日首次通過中國器官共享與分配系統,完成第一例公民自愿捐贈遺體器官移植手術。手術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行,供者捐獻的兩腎、一肝使3位生命垂危患者獲救。
腦出血患者生前表示捐獻器官
“他生前表示過,自己如果有什么意外,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人延續生命。”近日,一名47歲的男性患者,因大面積腦出血發生不可逆腦損傷,他的家屬遵從患者生前的愿望,表達了器官捐獻的意愿。
器官捐獻協調員與家屬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家屬簽署了器官捐獻志愿書和知情同意書,通過中國器官共享與分配系統進行分配,患者被轉運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在患者心臟停跳并確認心臟死亡后,醫院肝膽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手術室、輸血科、心臟外科、血管外科、重癥監護等科室的醫務人員莊重嚴肅地向捐獻者遺體進行了最后的告別,表達對他的尊敬和感激,隨后完成本市首例公民身后心臟死亡器官捐獻供體的肝臟和腎臟組織聯合獲取手術。
兩腎一肝救活3位垂危患者
取出的肝臟和腎臟,分別由肝膽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肝移植手術,泌尿外科進行了兩例腎移植手術。一位終末期嚴重肝功能衰竭患者及兩位嚴重腎病患者獲得捐贈器官,經過嚴謹而精細的手術,失去活力的器官又在新的身體里繼續工作,延續了三個人的生命。
據悉,來自新疆的終末期嚴重肝功能衰竭患者各項檢查指標都非常危險,情況十分危急。然而,當地醫院沒有肝源,同時肝移植的技術也不成熟,患者家屬慕名找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咨詢,恰在此時有了合適的肝源。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磊教授介紹道,“本來有另一位患者在等待肝源,但病情沒有那么緊急,經過商量之后,決定先給新疆的患者進行肝移植。” 這也體現了中國器官共享與分配系統地域優先、肝移植病情嚴重者優先、腎移植配型最佳者優先的原則。
器官捐獻觀念應得到更多人認可
北京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朱繼業教授作為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委員會委員兼秘書,一直參與心臟死亡捐獻器官移植的標準流程和技術規范制定工作。朱繼業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器官短缺問題日益嚴峻,我國在部分地區逐步試行開展心臟死亡器官捐獻器官移植工作。前不久,在北京市被允許開展心臟死亡器官捐獻器官移植工作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嚴格按照規定和程序成立了器官獲取組織(OPO),并于此次完成手術。”
“由于器官的緊缺,許多生命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離去,希望此次標準心臟死亡器官捐獻供體移植手術,能使器官捐贈的觀念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使器官捐贈的大愛能夠在全社會流淌。”肝膽外科高杰醫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記者 趙新培)